電動車持續發展,台灣會面臨缺電危機嗎?會對我們的充電樁營運造成影響嗎?
台電董事長曾文生,
針對缺電議題有三個方式
1.善用綠電
增加綠電,也就是風力發電
和太陽能發電,
可以增加我們的能源自有率。
傳統的發電方式有是核電、
火力發電和水力發電。
到了白天的用電高峰時段,
通常在上午11點到下午5點之間,
供電會變得很吃緊。
現在有了太陽能發電的幫忙,
白天的用電高峰時段負荷,
大幅的減輕了。
而且,未來綠電的供電量
仍會持續增加。
2.新增燃氣發電
目前,為了應對半導體擴廠
和電動車成長帶來的用電需求,
我們已經將這些需求納入考量。
根據國發會的藍圖,到2030年,
電動車的市佔率將達到30%。
由於綠能發電會受天氣影響,
而有不穩定的特性,
要選擇能夠快速啟動和關閉的
發電設備來配合使用。
燃氣發電機組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因為它反應迅速、占地小、
建設速度快,能夠滿足迅速增加的用電需求。
燃氣發電機組使用天然氣作為燃料,
先燃燒天然氣產生熱能,
再利用熱能推動渦輪機發電,
就像利用熱空氣帶動風扇發電一樣。
未來,燃氣發電機組可以使用
像氫氣這樣的無碳燃料。
氫氣燃燒不會產生溫室氣體,
因此現在建設的燃氣發電機組
也是為未來的淨零碳排放做準備。
在過去10年中,我們每年平均有
75萬千瓦的用電需求。
根據目前的估算,到2030年,
燃氣發電機組每年平均增加
100萬千瓦的發電能力。
燃氣發電機的增加足以滿足到
2030年的用電需求。
3.強化電網韌性
在前兩年的大停電事件中,
我們發現主要問題出在電網上。
老舊的電網容易受到颱風和
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影響,
導致電力無法迅速恢復正常。
因此,需要強化電網的韌性。
因為電力系統有足夠的電力,
但是電力無法輸送到每個家庭。
過去20年來,台灣的用電量
增加了超過一半,但台電公司的電網
卻沒有相應地擴建。
例如,一個變電所的建設
可能拖延了20年還未完成,
只能不斷增加原本系統的負荷。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
台電公司提出了10年五千億的新計畫,
目標在強化電網的韌性。
這個計畫包括三個主要方面:
汰換老舊設備:
我們將更新老舊的變電所和輸配電線路,
使用新設備來提高系統的耐用性和安全性。
變電所屋內化:
將傳統的戶外變電所改建為屋內變電所,
以增強其防災能力。
結合當地需求:
我們將電網建設與其他建設項目整合,
例如將變電所改為多功能建築,
這樣可以避免被民眾視為討厭的設施。
結論
在我們積極發展電動車的同時,
台電董事長曾文生提出了三個方法
來應對電力需求的挑戰。
然而,這些方法仍存在一些侷限性。
2023年,台電系統的總發電量為2454億度。
其中,火力發電佔了81.1%,
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僅佔9.9%,
而核能發電則佔7%。
也就是超過八成的電力來自高碳排的發電方式。
儘管綠色能源的發電量在不斷增加,
但要完全取代傳統的發電方式仍然十分困難。
此外,燃氣發電雖然可以迅速增加發電量,
但仍會產生碳排放。
即使未來使用氫氣作為燃料可以降低碳排放,
但達到大規模運轉仍需要很長的時間。